第十四課【亞伯蘭與羅得分離】
【讀經】創十三1~18。
【鑰節】【創十三18】「亞伯蘭就搬了帳棚,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,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。」
【鑰字】「帳棚」【創十三18】─—在聖經裏有三個意義:(1)是隨時可以移動的,代表我們在地上作客旅、過寄居的生活(創十三18);(2)是神人相會的地方(創十八1),代表我們與神交通、聯合的生活;(3)是容易拆毀的,代表我們的肉身是不能永存的
(林後五1~4)。而「祭壇」的意義是指我們將身體獻上,當作活祭,是神所悅納的(創八20;羅十二1~2);也是指我們敬拜神,和神交通。本節我們看見亞伯蘭支搭「帳棚」表明他在世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(來十一9,13);他在地上雖一無所有,但在神一切都有。建造「祭壇」表明他活在神面前,享受與神有甜美的交通,過以神為滿足的生活。
【重點】亞伯蘭在迦南地所受的第二次試煉,就是與羅得分離,結果亞伯蘭得勝了。羅得因私心為自己選擇最好的約旦河平原,漸漸遷移直到所多瑪,最後住在罪惡之地。羅得離開亞伯蘭後,耶和華又向亞伯蘭顯現,再次應許他和他的後裔要得迦南地。他就搬了帳棚,在希伯崙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,進入與神更深的交通。
【大綱】【亞伯蘭與羅得分離】
一、亞伯蘭回到迦南地
(1~4):
(1)攜帶財物離開埃及(1~2)――從可悲的錯誤和失敗中轉回;
(2)經南地回到伯特利(3節)――又回到了神祝福之地,就是伯特利(神的殿);
(3)
恢復求告耶和華的名(4節)――重新憑信,過依靠神的生活。
二、亞伯蘭與羅得彼此分離(5~13):
(1)
地容不下他們的財物(5~6)――
財物甚多,使他們不能同居;
(2)
他們的牧人相爭(7節)――各為其主,結黨分爭;
(3)
亞伯蘭提議分離(8~9)――不可相爭,你左我右,你右我左;
(4)
羅得選擇約但河平原(10~11)――眼光錯、存心錯、腳步錯,選擇了「像埃及地」;
(5)
羅得漸漸遷移直到所多瑪(12~13)――走上錯誤的道路,住在罪惡之地。
三、
亞伯蘭蒙神應許14~18):
(1)
神的應許(14~16)――賜給所看見的一切地,而後裔多如同地上的塵沙;
(2)
神的吩咐(17節)――縱橫走遍,憑信取得那地;
(3)
搬到希伯崙(18)――過帳棚和築壇的生活。
【中心思想】亞伯蘭一生不斷的重覆地作二件重要的事情:一是支搭「帳棚」,二是「築壇」。本章有兩次提到亞伯蘭支搭「帳棚」與建造「祭壇」(創十三3~4,18)。第一次是亞伯蘭離開埃及後,回到伯特利(原文的意思是「神的家」),恢復與神相交,重新過已往以信心依靠神的生活。第二次是亞伯蘭與羅得分離後,遵著神的話,起來縱橫走遍迦南地時,來到希伯倫(原文字意是「交通」),更進一步地與神有甜美的交通,並且以信心過得勝的生活。亞伯蘭在迦南地築壇的地方,是先在伯特利,然後才到希伯崙。所表明的意義是就我們先有神的家,然後才有生命的交通;先認識基督的身體,然後才有肢體的交通。我們要記得,人如果要屬靈的生命更豐富、更剛強,並且享受與神更深的交通安息,就要活出祭壇和帳棚的生活。
【默想】
(1)
「帳棚」與「祭壇」印證了亞伯蘭對世界的態度以及他與神的關係如何。我們是否也擁有在地上作客旅的「帳棚」態度與活在神面前的「祭壇」生活呢?
(2)
羅得憑眼見和基於私心,竟選擇了「最好的」土地,而將次好的留給亞伯蘭。然而他這自私的選擇,卻為他日後付上可怕的代價。當面對選擇時,我們是否照著神的指示,來選擇屬天的福份呢?
(3)
神指示亞伯蘭不只憑信要「舉目觀看」自己的產業,並且要付諸行動「縱橫走遍」這地。我們的信心有多大,便能支取神的應許有多大。
(4)
亞伯蘭失去的只是一小部分,即所多瑪;但得著的是神全部祝福之地,即北、南、東與西。他屬靈的生命邁向了更豐富、更剛強。凡我們為著神而蒙受的損失,神必親自補償。
【禱告】親愛的天父,求袮來鑒察我的心,
在我面臨選擇的時候,告誡我不要憑眼見和私心;求袮指示我,
並帶領我憑信過「帳棚」和「築壇」的生活,一生與你有甜美的交通,倒空屬世的魂生命,使袮屬靈的生命豐豐滿滿地住在我裡面。
【詩歌】【我當如何愛我的主?】(《聖徒詩歌》318首第1節)
我當如何愛我的主?如何奉獻使祂歡喜?
不稍離開祂的道路,學習如何與祂親密。
視聽――我當如何愛我的主~churchinmarlboro.org
【金句】「基督徒的生活,是一種祭壇和帳棚的生活。祭壇是向著神的,帳棚是向著世界的。」――倪柝聲